为什么要静?因为静极生动,阴极阳生。练拳不懂阴阳,不会使用阴阳,是入不了门的。后天生命始终在消耗,婴儿时纯阳,逐渐过了二十五六岁阳能消耗过半。体现在身体上,就会感到体质体能逐步下降。运动员特别明显。二十五六岁基本就退出现役。因为生命是客观地,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。你说人定胜天,在后天消耗里头是没指望的。那么阳能可以补回来呢?当然能!道家讲逆反回真,佛家讲留形驻世,我们形意拳里头出高寿,通过练拳把性命改了,这都是一回事。婴儿出生后一直生长到十六七岁,这个生长的阶段是客观地,也是自动的,并没有一个背后的神仙主导他的生长,说哪段可以长哪段可以不长。天地宇宙的规律就是这样设计的,只要符合了这个规律,生命体就会不断成长起来。反之,脱离了这个规律,成长就会停止,衰老即会到来,而衰老的终点无疑是死亡。这就是佛道两家性命双修最大的秘密了。
那么这个规律是什么呢?佛家讲空,道家讲静,虽然都是言语般若的比喻,但是告诉世人,唯有在空空静静的状态下,才符合天地宇宙生生不息的规律。因此佛家修行要四禅八定,道家修行讲究清静无为,都是从己身空空静静开始的。这里既是起点,也是终点。故此,佛道同源,拳道一体,都是一个出处,一个归宿,只是方法不同耳。我们练拳,有所谓形而上道艺,形而下武艺。武艺无非厮杀决胜,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强胜弱。那么让身心变强的最有效方法是什么呢?就是生长!小孩永远打不过大人。而生长,必须在符合了天地宇宙生长规律的状态下才会出现。如今的搏击类武术,通过加大运动量刺激身体被动适应而强壮起来,其实也是体现这个强欺弱的原则,但这种后天锻炼的方法徒增消耗,等于是预支生命,三十岁过后还有找方法解决伤病问题,故中华武术取内而不取外,取先天而不取后天。
那么知道了空空静静的道理,是不是只要能静下来就出功夫了呢?不是!因为功夫体现在后天,体现在先天的只是向道体本源的回归。如果只是为了求解脱,空空静静就可以了,双腿一盘四禅八定,色身自然变化。但其中种种境界危险,需要过来人时时提点。故道艺也不能自学,须有过来人引路。否则于境界中被身心感受带走,就会误入歧途了。形而下武艺要强壮身心,就需要通过后天的方法手段结合先天的精神本质,是所谓先后天要相交,也即所谓顺中用逆还要逆中行顺。体现在一门武术中,就是各种练法。基本上分为桩法和拳法,其中各种细节、关窍、火候,非门内而不能传授,非过来人而不能掌控。所以武艺也讲究师承,就在于性命上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,练错了当老师的要有因果。好像《逝去的武林》中李仲轩说的,没拜师情分上就差,人家就是给你讲讲拳,也都是蜻蜓点水而已。故于武艺一途也不提倡自学,如果仅仅是玩玩就罢手的倒无所谓,若是真想下功夫得到大好处,必须要寻明白人踏实深入。不然得了一点真东西自己就开始玩味探索,你只知道开始是什么,但过程中的种种变化,靠个人想象是永远找不到门的。有因为练拳变得神神叨叨的,还有种种身体上的伤害暗疾,不一而足。
每一门传统武艺都有一整套关于性命双修的练法,大体上都是易骨易筋洗髓,而形意拳把它浓缩提炼了出来,直奔主题。有些门派不是很系统,但骨子里也是这个,没有形成理论。形意拳是既有实践又有理论,既有道艺又有武艺,既可怡人性情,又可上阵杀敌,真所谓事简而功大,所以清末以来巨擘频出,武林事迹层出不穷。相对而言太极拳最高级也最难练,如果是白丁从太极拳起步就比较难,如果在其他拳术上有了较高造诣,最终归宿到太极拳,就很容易融会贯通。这也就是为什么民国时很多大师岁数大了都学了一门太极拳的原因。事实上,不管哪一门的武术,练到最高境界,都是太极拳。太极即一气,一气即太极。一气者,内劲也。这个内劲,就是中华传统武术最核心最根本的东西。诸多武士终生追索的就是这个内劲,凡几十年最后逐渐悟彻,再一接触太极拳,就会直奔主题了。
所以功夫都是自己起来的,你练对了它就来了。练的不对,它永远不来。因为不来,所以就到后天上去寻找,练得硬、练得猛、练得快,以为这样就是功夫,须知这样的练法都是束缚了自己的身心,不但消耗了元阳预支了生命,而且一到用的时候就使不出来了,这样的事太多太多。武术致用的原则,是只有极软才能极硬,只有极慢才能极快,也就是阴阳互易转换的道理。不懂这个,想着把自己练成一个铁人刀枪不入,须知战场厮杀情势瞬息万变,两人对面出手也就是零点几秒的瞬间,刹那全是依靠本能,全无任何可以思考预设的空间时间,所以一些人到真章就傻了,面对凶猛冲击手足无措,变成了让人家随便捶打的沙袋。
郭云深把一生拳学所得写成文章,赋予孙公禄堂以示衣钵传承。孙公并不藏私,将其全文刊载在《拳意述真》第一篇。郭云深公开篇即讲,练拳心里头不可起丝毫血气,要顺着真意萌动练去。这已经是把练法秘密公之于众了。不起丝毫血气就是空空静静别动心,顺着真意萌动,就是一气激发。所以孙公禄堂一脉相承,有诗云:道本自然一气游,空空静静最难求。两代大师,已把拳学宗旨解说得明明白白,为什么后人就是练不出来呢?关键是不懂先后天分野的道理。就好像这么多专家教授解读《道德经》却没有一个靠谱的,因为老子写《道德经》是在描述先天境界没有阴阳只有道体和其功能的境界,也即禅宗修炼到一定程度觉明“大地平沉虚空粉碎”,你在后天阴阳有所求的境界里解说先天的清静无为,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?所以不返先天是无法练好拳的。
孙公禄堂拳学思想的核心就是“返先天”,而“返先天”也不是孙公首创,自中华武术与道家性命双修结合后,就是如此的宗旨。我们不是在有所求,我们只是回归而已。得来万法全无用,身形应当似水流。所谓十万八千法门,不过是走向明心见性的条条大路,一旦明白了大道若何,所谓渡河用舟到岸则弃,也只是有感而发无用之用而已。而心内不起丝毫血气,始终是一片空空静静,则无论行走坐卧,无论站桩打拳,亦不过是水流而境无声,得处喧见寂之趣;山高而云不碍,悟出有入无之机啊。